一切都準備好了,包括巧合

軼事

「學長!!」

我好像發現了什麼,大叫出來!

「你是怎麼弄進去的?」

「不是說要把照片放窗檯木板的縫嗎?就是這裡吧?」

黃仲崑學長淡定地說。

其實為了「要把照片藏哪?」這個問題我們想了好久:放抽屜,或者黏在書桌下木板夾層,就算不被發現,同張桌子放同一位置四十幾年不被搬動也太扯(其實我們很怕網路上酸酸的)。雖說劇情是虛構的,但總是盡量在某些細節合理化是我們希望做到的(畢竟對我們這些常看電影的人來說,好作品之間的競爭,往往就差在細節的注意程度)。因此,就想到了這木窗檯。

所有的事情用想的好像都很容易,愛因斯坦也用想的想了很多別人不知道該怎麼反駁的理論。原本是想:窗檯有塊突出的板子,就「假設」那板子下方跟水泥牆之間有縫隙,塞那就好。沒想到,當我某天下午拿著尺去實際測量時,發現這日本人蓋的西樓絕對不是豆腐渣工程:連塞一張紙的縫都沒有!害我心裡不知到底該覺得開心還是焦慮。

好吧,那就用 Blu-Tack 萬用黏土貼下方,卡片就假裝有縫可以藏,黏一下,攝影機角度較高應該帶不到。不過,下方深度只有不到五公分,無法完全遮住。

「沒辦法了,可能演員大腿要想辦法遮一下」記得當時我是這樣跟副導講的。

為了劇情的考究,也為了不辜負兩位優秀的演員與這棟二級古蹟,我們希望能盡量符合四十年前的模樣。因此我們做了相對嚴謹的考究,除了我們美術總監意宗打造的變態老公車外,我們查到了 1974 年時西樓看出去,除了東樓外其他建築都不該出現(更別說遠處的臺北 101)。因此,在後製時,我特意將窗外的景像過曝,讓那些建築不會穿越。

另外,在四十幾年前合作社那幕,除了麻煩飾演合作社阿姨的 Sophia 學姊穿著復古些外,我們還特別找了一些當時合作社「可能」會有的道具擺飾,包含飲料、收銀機(機械式按鈕按下去會咚一聲跳出來)、舊式熱水壺、舊式投幣電話。連收音機我們還查了道具出租店的型號,確認是那個年代會出現的才租。後方牆上除了刻意貼的電影《窗外》海報外,其他東西都是跟校史室商借,黃仲崑學長就讀那幾屆的校刊、作業本。還有,那個年代立可白剛發明還很不普遍,在跟總務處借桌子時,就盡量找桌上沒有明顯立可白痕跡的......。即使,即使攝影機根本帶不到那麼多細節,但,我們就覺得應該要這麼做。

勘查場地時,我們發現在現在南樓地下室文具部外頭,有面看起來有點歷史的合作社木頭老招牌,雖然是 1980 年代的牌子,但很有歷史感,便跟文具部主任陳材河老師商借,拆過來擺一下。不過我們發現,附中一直到 1979 因應國中部開辦,才更名為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『高級』中學」,之前並沒有「高級」二字。由於在拍攝前就想到這件事,所以讓攝影機先往上多拍幾個字,後製時可以「剪貼」一下,用看似高級的手法把「高級」兩個字拿掉。還有旁邊鐵櫃上貼了財產編號的、桌上有立可白的,也一併都後製處理掉了。

一直到開拍前兩個禮拜,我們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準備策劃得差不多。我開始跟副導討論那本要拿來遮著窗上劇照的書,除了原先設定的《古文觀止》外,有沒有更有「言外之意」的選擇?後來我找到了三毛在當年所寫的《雨季不再來》,作為遮住劇照的書。因為,三毛曾說《雨季》寫的是她蛻變的歷程,足以證明她不再是過去的三毛,而是全新的開始。因此,有什麼比這本書更有意義的呢?更不用說三毛與林青霞還有過一段深厚的交情呢!不過第一版的書當然早就找不到了,我能做的,就是用網路上抓下來首版《雨季不再來》的封面,印出來找本大小頁數差不多的書來包。(還好假封面沒露餡,不然裡頭是席慕容的詩集《七里香》, 1981 年出版的不就穿越了?)

當我在開拍前一個禮拜把《雨季不再來》道具書弄好時,其實我心裡無比踏實:因為我知道,為了這一次難得的拍片機會,我準備好了!而幾位劇組核心人員也跟我一起經歷這些發想過程與討論設計細節,我想,他們也都準備好了吧?

到了拍片當天一早,我們拍到第三場戲由黃仲崑學長上場,彩排時他很自然的把卡片塞進窗檯木板下的小縫時,我竟一時沒注意,直到他從裡頭抽出劇照時,我大叫出來:

「學長!你是怎麼弄進去的?」

「不是說要把照片放窗檯木板的縫嗎?就是這裡吧?」

衝過去一看,果真那裡有個小縫,而且,寬度深度簡直為這張劇照量身定做的!!我頓時整個人毛骨悚然!不會吧?這簡直太巧了!而且西樓這麼長,我們還是一早看陽光角度才決定挑這個窗檯的......。我想沒有人能感受到我當下內心的激動,雖說自己從不相信「巧合」或「命運」,但這完全替我們安排好的「幸運」,著著實實讓我內心激盪許久。

或許吧,這世界存在一種深不可測的東西,只留給誠心全力準備好的人,那東西就叫「機會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