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術|後製
為了十秒左右的一個鏡頭,你願意花多少精力去做?
為了這輛四十年前的臺北市公車,到處查詢相關資料,發現中南部「似乎」有這樣的老爺車還留著,但也是作為觀光巴士用。我們沒那麼多預算,也沒那麼多時間劇組演員浩浩蕩蕩南下。上網找車輛特徵時,發現泰國居然還有同樣形式的公車仍在服役中,因此有解析度更高的照片,但,也就只能拿來參考研究而已。
於是,我有了個瘋狂的想法:租不到,就自己做一個!(就是一種「馬特拉不拉我們自己拉」的概念XD)反正鏡頭內會出現的,大概就是一張那種墨綠色的舊皮椅、兩扇白鐵包的窗框、鋁線條、那個「古代」公車才有的上下兩層式的窗,以及最關鍵的、窗上那特殊的固定鎖件。正當我還在傷腦筋該怎麼開始好,腦海中一個男人的臉浮了出來......
就在一通電話、一杯咖啡後,這件事情就交到附中同屆美術班老同學、 725 班 陳意宗 (Yi Chung Benjamin Chen)手上了。從一開始繪製設計圖開始,有多年博物館展示設計經驗的他,根本都可以在腦海裡完整想像出完成的樣子。在材料買齊、精準測量切割後,開始針對細部組件先做基本上漆與舊化處理。當我看到他用木塊與薄鋁片,上銀色顏料並鎖上螺絲,接著用深棕色壓克力顏料刷舊.....。天啊!那窗子上最關鍵視覺符號的鎖件就這樣活生生變了出來!!
事情不止如此。我們把零件扛到附中西樓組裝,木條、窗框、車體框組起來後,包上事先裁切、摺曲好的金工鐵片,鎖上那排有夠假掰的細螺絲釘。然後這個男人拿出了一罐我們從沒想過顏色的漆-踢昏你綠!!
「你確定是這顏色?」我心中充滿了疑惑......
「等下你就知道了!」
當他把那漆塗了上去,混著用海綿沾墨綠與深棕色壓克力顏料抹過後,我們雞皮疙瘩都跑出來。
「這實在太變態了!!」我簡直要開心地罵出來!XD
但這男人完全不理我們,那變態的理智線在這個藝術家腦海中完全不存在。他掄起鋼刷、螺絲起子、鐵鎚,不到十分鐘的暴力下,這輛剛出廠的嶄新公車瞬間老了二十幾歲(我懷疑他把這公車取名葉子XD)。然後,又拿了白色漆,在那新穎的墨綠椅墊上東塗西抹......最後我們差點跪下,然後嚼口香糖來黏了 XD
好啦,公車好了,但要怎樣營造出「搭乘」的效果?我們在回到過去 1974 年這一幕,讓小 Mi(石知田學弟飾演年輕的黃仲崑學長)先往外看窗外,隨著車子前進輕輕搖晃,然後「模擬」公車剎車的慣性動作讓身體往前晃一下,接著往後躺、同學從後面跑向前叫他下車、小 Mi 伸出手叫「等我」,鏡頭移焦至前,卡!學弟果然是劇場出身的硬底子演員!我想叫他去拍登陸太陽也絕對沒問題!!
等等,這「公車」不是在西樓走廊嗎?窗外校門口的景色怎麼辦?我們拍攝的時候為了讓戶外的光線與後面補強的燈光自然透進來,在西樓走廊的牆上貼了白報紙。後面就是我的工作了。首先,1974 年附中仍是舊圍牆,裡頭仍是舊南樓。圍牆容易找,但舊南樓一直找不到正立面照,因此,就用同年代類似建築樣式的西樓照片來合成。為了弱化細節也不要穿幫,特意讓這窗外呈現非常明亮而模糊的光景。最後,在後製階段把影片中的框挖掉,讓窗外的假風景跑一小段隨剎車頓一下後停止。我還找了舊式公車那種爛爛會嘰嘰叫的剎車與手剎車、雙層式車門開啟的音效來搭配。最後,就是各位看到的那幕了。
看到這裡,大家有沒有覺得自己眼睛業障無敵重呢?本劇在美術設定上所花的心思絕不止這樣而已。想想,10 秒左右的鏡頭我們都如此對待了,後面應該還有其他變態的地方吧?下次,再與大家分享其他場景與道具設計過程的趣味。
其實這趟旅程下來,自己所獲得的遠遠超過「成就感」三個字所能描述。若不是意宗十多年老友累積的默契,以及對本劇欲呈現氛圍與質感的認同感與企圖心,加上他多年博物館與劇場經驗,對事物的觀察與還原極度敏銳,今天不會有這樣的結果。我不知該如何才能讓各位感受到我的欣喜與滿足,所能做的,便是盡可能將這過程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,與大家分享。